很多人对消化内镜的理解
可能还停留在检查诊断方面,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胃肠镜。
近些年,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不仅可以诊断,
还可以治疗消化道相关疾病。
那么,
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哪些呢?
小编给您一一介绍。
经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SD)由经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其通过精细的内镜操作,能够将消化道病变粘膜完整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消化道的完整性(固有肌层完整),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主要适应证
消化道早期癌以及消化道粘膜/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来源的肿瘤性病变。
随着ESD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内镜微创技术,包括ESE(经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应用于切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内镜下全层切除手术(Endosc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R),应用于切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尤其是固有肌层起源的肿瘤;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endoscopicresection,STER),应用于食道粘膜下肿瘤切除;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的内镜治疗等等。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ERCP术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目前已成为胆、胰系统多种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
主要适应证
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胰管结石等等。
随着新设备的产生,如胆道子镜、激光碎石系统、光动力治疗系统、射频消融系统等,ERCP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如对胆管巨大结石的内镜治疗成为可能,胆管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及不明原因的胆管、胰管疾病的精确诊断等。
超声内镜(EUS)引导的介入治疗技术
超声内镜包括超声微探头、环扫和线振超声内镜。前者主要用于消化道较小病变的精确诊断(小于2cm),而后者最初应用于消化道以及消化道周围器官的精确诊断,能够为临床提供丰富且准确的诊断信息。
随后出现的超声内镜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多种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常见超声内镜介入治疗技术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用于获得消化道及其周围器官可疑病变的病理学诊断信息;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清创术用于胰腺假性囊肿和包裹坏死的内镜微创治疗;
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EUS-CPN)用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肿瘤的慢性腹痛的治疗;
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术用于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可缓解局部肿瘤的压迫症状;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US-BD)作为ERCP术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的有效补充,为胆管引流提供了新的方法,适用于晚期恶性肿瘤解除梗阻性黄疸。
另外,近两年出现的超声内镜引导下保胆取石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胃空肠造瘘术也成为超声内镜技术相关的微创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