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规范化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6195089.html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医生。
这是一份头顶着光环的职业;
这是一份肩负着生命重担的职业;
多少个日日夜夜
他们坚守在手术台上、病房里
只为从死神的手中抢回生命。
年11月27日,绵阳市北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患者烦躁,极不配合。护士兰楠就用跪姿与患者沟通,直到手术结束。省卫健委供图
8月19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
我们记录下这样一组镜头,
带你走进身边的白衣天使——
一提到医生,总会有太多画面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兵,曾在周末跨省抢救患者,由于时间仓促买不到坐票,他自备小板凳,为的是把充沛的体力留在手术台上,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板凳医生”;
医院医生向波曾在5天之内连续做了10台心脏手术,在手术台上靠两袋糖水支撑了一天;
医院急诊科医生彭长明接到急诊电话,一位家住老旧小区的、年迈的患者急需抢救,彭长明把老人家从4楼背到救护车上,汗水浸湿了他的工作服。
每一位医生的成长之路,都是一部用岁月刻画的历史。
从上医学院本科开始需要花5年时间,硕士3年,博士3年,博士后3年,住院医师3年,专科医师两年。
至少19年的时间,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每一位医生,用心血与汗水救治每一名患者。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众多医师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他们敬佑生命、临危不惧;他们敢于奉献、大爱无疆。
他们的辛勤付出,给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年5月18日,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背着患者走过崎岖的山路和河流。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
17日,川报观察走近四名医疗一线的“坚守者”,向读者还原真实的、有温度的“大美医者”。
主角:陈利平
地点:医院肝胆胰外科
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
“上午看了50名患者,下午还要赶到分院做手术,初步估计晚上11点能结束。”说起这些时,医院肝胆胰外科教授陈利平语气平淡,这是他的日常工作强度。
8月17日,周六。上午是门诊时间,早上7点50分,他提前10分钟打开诊室电脑。
8点,一名来自乐山的患者焦急地走进诊室,“医生,请您看看这个片子吧。”陈利平翻阅着患者拿来的报告,不时用笔在上面勾画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你这是因为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炎,通过手术可以解决问题。”患者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开了。
一个小时内,10多名患者来就诊,陈利平始终没有挪动位置,也没喝一口水。“不能喝水,上厕所耽误时间。”
一对夫妻带着一堆CT片子走到陈利平面前,妻子眼圈红红的。陈利平瞄了一眼报告,对丈夫说:“患者你先到门外等一下。”
妻子轻轻捎带上门,陈利平指着CT说:“患者的肝硬化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手术切除肿瘤,会导致肝脏的体积不够,出现肝功能衰竭。所以我建议保守治疗。”
整个上午,陈利平接诊了六七名肝癌患者,大都因为发现较晚而延误了病情。陈利平一方面向患者家属交代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告诉他们应乐观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跟病魔抗争的重要武器。“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病,还应该治心。”陈利平感叹。
11点半过,陈利平接待完最后一名患者,结束门诊。连续坐了几个小时,他的腰部已经麻木。起身洗手后,他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走出门诊室,陈利平看了看手表,“时间来不及了,下午1点在华西上锦分院还有几台手术,我买个盒饭在出租车上吃。”
记者手记
忙,是陈利平给我的直观印象。除了上门诊,陈利平每周还有3个手术日,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是常态。
采访当天3个半小时的门诊时间,陈利平一直在跟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陈利平说,不能辜负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即使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也希望通过治疗帮助患者延长生命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是患者的信任成就了我们的事业,我能做的,就是努力!”
主角:杨涛毅
地点:医院儿科
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8月17日上午8点刚过,杨涛毅的常规查房工作开始了。
作为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杨涛毅先去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那里有30多名病重和危重的新生婴儿在进行救治。监护室里,心电监护仪的声音此起彼伏。
杨涛毅注意到,有个婴儿培育箱里的温度稍微有点低。他很快告诉身边的年轻医生,“温度要调高一点,有点低了。”
走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经是9点半了,杨涛毅又马不停蹄地走到了普通患者病房检查。一位小男孩的妈妈告诉杨涛毅,孩子咳嗽明显能感觉有痰,但是他自己总说没有。杨涛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子表达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比其他科的医生更加仔细耐心。像做一个肺功能检查,成人十分钟就能完成,但是儿童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
“到底啥时候来看嘛。”上午十点多,医院过道里,一位父亲不耐烦地向正在查房的杨涛毅抱怨。面对这样的抱怨,杨涛毅只能笑着解释,“不要急,我们按顺序来,马上就到了。”
11点多,杨涛毅终于能坐在办公室休息一下了。刚坐下,一名年轻医生告诉他,有个患者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情况比较复杂,要请他把把关。
将近一上午,杨涛毅基本上都在忙碌。“当医生需要有一个好身体才行。”不过,在杨涛毅看来,身体上的疲劳还在其次,“想得太多了,年龄大点就这样。”他指着头顶有些稀疏的头发说。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涛毅查房时脸上总带着微笑。
一上午,杨涛毅和近70名患者交流,每一名患者都要询问病情,进行检查,工作强度太大了。
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心力来保证每名患者都得到尽可能好的治疗。正如杨涛毅对记者说的:医生要奉献——这是医者的信条。
主角:罗小秀
地点:医院外科监护室
值班时,一晚上只睡了一个小时
8月17日上午8点,罗小秀准时来到了医院外科监护室,她是当天的值班医师。从当天到第二天查完房,医院坚守24小时以上。“今天是一场硬仗。”她回忆,上周值班时,她只睡了一个小时,“就像在做仰卧起坐一样,刚躺下,就有急事被叫起来。”
换好工作服,罗小秀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今天感觉咋样?呼吸顺畅点没有?”“大爷,你今天就可以出院了,高兴不嘛?”在近2小时的巡房过程中,罗小秀不断与患者、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病人最新情况。
10点10分,罗小秀终于能坐下来了,但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轻松:她要与庹磊医师共同研究20号床病人的病情及手术方案——这是他们今天的重点与难点。此外,她还要在零散时间联系家属、办理出院手续、调整每个病人的医嘱等。
为了节约时间,罗小秀说她上班时间基本不喝水,“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想不起来口渴。”
让罗小秀很欣慰的是,当天,1号床的病人要出院了。“这是一名特殊的患者。”她说,患者王大爷发生车祸,颈椎横断截瘫,只有头部能动。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王大爷的情况终于好转,医院了。
“待会儿出院时,我教你们怎么给他吸痰和肺功能锻炼!”罗小秀对王大爷的家属说。王大爷的家属抓住罗小秀的手,一再表示感谢,说这两个月以来跟罗小秀相处得跟亲人一般,她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
11点32分,与同事交代完事情后,罗小秀终于掏出了手机,下单点了一份蹄花。“下午的任务还艰巨得很,所以中午一定要吃个好的。”她笑着说道。
记者手记
采访罗小秀时,记者深感“行医不易”。从当天上午8点开始,罗小秀就没有停下来过。虽然忙,但使命感与责任感一直驱使着她。“每天下班时也觉得自己很辛苦,但第二天早上,看到这么多病人在等着我,就又充满了动力。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
主角:阎登富
地点:成医院神经内科
“正在忙,没急事不要打电话”
“正在忙,没急事不要打电话……”那头妻子的话还没说完,阎登富就挂了电话。
阎登富是成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8月17日周六,阎登富早上答应女儿,下班后陪她看电影。结果到了下午5点20分,本来该下班了,可还有两名临时加号的患者。匆匆挂掉电话,阎登富又继续为患者看病。
下午5点50分,刚到科室门口,几名住院患者家属就围了过来,“阎老师,我们老头子现在不头晕、恶心了,但他还觉得不放心,想请你再给他看看。”这已是该患者家属今天第三次来找他了。阎登富跟家属一起,到病房安慰患者。
从病房出来,已经是傍晚6点30分,电影已经开始了。想着当天的新入院患者情况还没查看,阎登富又开始查看修改治疗方案。
晚上7点25分,阎登富正准备回家,手机里的“卒中中心联盟群”里传来信息,医院转诊一名脑梗患者,大约50医院。接到消息,阎登富立即赶往介入手术室,安排手术团队、换手术服、洗手,做好了介入手术的一切准备工作。
天黑了下来,晚上8点4分,患者通过卒中绿色通道被送入了介入室内。结合造影结果,阎登富带领手术团队立即为患者进行了介入手术治疗。
晚上9点57分,阎登富回到科室时,才感觉饿了。外面不少餐馆都关门了,他只好点了一份外卖。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女儿发来的信息,“爸爸,下次你一定要陪我看电影……”阎登富的眼角湿润了,自从当了医生,他自知亏欠女儿的东西太多了。
记者手记
在不少人眼里,医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医生还是个“人前光鲜、背后辛酸”的职业。他们常常要从早上工作到深夜。由于太忙,对家人的照顾和关心会成为他们的情感“短板”。
阎登富对女儿的“失信”,并不是个例。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在家人和患者之间,医生常常会选择后者。因此,对于守护生命健康的医生们,对于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医生们,社会应当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
当问到医生们,病人对您说过最暖心的话是什么,最多的答案:
“看到患者能够康复,比说再多的感谢都觉得温暖!”
这就是医生,
他们与您的亲人一样,
迫切地盼望着您身体健康!
正如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德渊教授所说的: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感谢他们一路上
无悔的付出和对生命的守护
在医师节到来这一天
我们衷心向全体医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节日快乐,您们辛苦了!”
向所有坚守在临床一线
护佑生命和健康的全体医师们
致以敬意!
川报观察APP千万读者都在看
TOP1
TOP2
TOP3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报观察APP看更多
王吉南范芮菱川报观察记者李寰石小宏
编辑:马艳琳
校对:杨昕
审核:李旭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