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胆囊结石患者为什么要清淡饮食,忌高蛋白 [复制链接]

1#

我国胆囊结石发生率为10%~15%,大部分胆囊结石在体检时被腹部超声发现,体检医生一般建议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忌油腻和高蛋白。随着结石的长大,结石与胆囊黏膜相互摩擦,可诱发慢性胆囊炎,出现腹胀、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腹部超声往往提示胆囊壁增厚、胆囊黏膜毛糙,临床医生一般建议患者清淡饮食,配合使用胆宁片等中成药物。当结石堵塞胆囊壶腹可引起急性胆囊炎,通过禁食水,配合使用抗生素、丁溴东莨菪碱等药物,大部分患者也能很快控制疼痛、发热等急性胆囊炎症状,不愿意做胆囊手术的患者,临床医生一般也是建议患者清淡饮食、忌油腻及高蛋白饮食。

通过清淡饮食饮食,门诊随访的胆囊结石患者确实能很好的控制胆囊炎症状,腹痛、腹胀等症状发作程度减轻,发作频率降低,甚至数年也不再发作。为什么清淡饮食,远离脂肪及高蛋白可以获得如此好的效果呢?实际上,通过饮食控制胆囊结石症状与胆汁的分泌、储存和排泄密切相关。

人体肝细胞每天产生~ml胆汁,空腹状态下,胆总管末端括约肌处于收缩闭合状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毛细胆管汇聚至肝总管内。由于胆囊黏膜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即胆囊浓缩胆汁的功能,在胆囊这种“负压”作用下,肝总管内的胆汁经胆囊颈管持续流入胆囊进行浓缩。进食后,胆总管末端括约肌开放,食物刺激CCK(胆囊收缩素)分泌,胆囊开始收缩,浓缩的胆汁经胆囊颈管流入胆总管,再通过胆总管末端括约肌排入肠道,来激活蛋白酶、乳化脂肪,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及脂肪的吸收。这就是胆汁分泌-存储-浓缩-排泄的一个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胆汁、胆囊收缩和CCK。

医学教材生理学以及及百度百科解释到:CCK是由小肠粘膜I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腺腺泡分泌各种消化酶,促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对水和HCO3-的促分泌作用较弱。刺激CCK分泌的最强物质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而刺激胆汁分泌的最强物质是脂肪,其次是高蛋白和一些酸性食物。

当我们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时,小肠黏膜将分泌大量的CCK,这些CCK与胆囊壁上的CCK受体结合,引起胆囊快速、剧烈、持续的收缩,来排空胆囊内存储的胆汁,导致胆囊,甚至肝胆胰系统出现下列病理改变:第一,胆囊收缩时,胆囊黏膜与结石相互摩擦,这种机械刺激可损伤胆囊黏膜屏障,出现细菌感染,其次胆囊壁平滑肌持续收缩及痉挛状态下,胆囊动脉血管受挤压,导致胆囊缺血缺氧,而静脉受压则导致胆囊壁积液,最终导致胆囊黏膜,甚至胆囊壁水肿,诱发胆囊炎。第二,胆囊收缩过程中,胆囊结石会随着胆汁流动,当结石堵塞胆囊壶腹或胆囊管时,胆囊内胆汁排泄受阻,进而诱发胆绞痛。壶腹部嵌顿的结石压迫胆囊动脉,可引起胆囊壁缺血、坏死,发生胆囊坏疽、穿孔。虽然肝总管胆汁不能进入胆囊,但是胆囊黏膜每天分泌50ml左右粘液,胆囊体积逐渐增大,出现胆囊积液,合并感染时,则出现胆囊积脓。第三,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排入胆总管,影响肝细胞分泌胆汁的排泄,引起胆血反流,轻时小便颜色加深,重者皮肤巩膜*染,小便为浓茶色,甚至出现肝酶升高,肝细胞泌胆障碍。第四,排入胆总管的结石在胆汁排泄压力作用下刺激胆管括约肌,导致胆管括约肌水肿及收缩功能障碍,出现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诱发急性胆管炎、肝脓肿、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脓*血症,出现感染性休克。第五,排入胆总管的结石进入胆胰管壶腹,导致胰管括约肌受压、水肿,影响胰液流出,甚至发生胆汁胰液反流,诱发急性胰腺炎。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胆囊炎的发作,以及胆囊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梗阻性*疸、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胆囊结石患者需要保持清淡饮食,忌高蛋白、高脂饮食。

胆囊腔内大小一致的*色胆固醇结石胆囊腔内及排入胆总管的结石胆总管结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