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流沙河说:“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对于国家级贫困村、河南孟津梭椤沟的村民而言,理想承载着现实,眼下最紧迫的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是他们的首要“理想”。
曾经穷山恶水,如今风光旖旎,沟内赤橙*白的丹霞地貌,与绿树红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游客徜徉在随处可见的古村落、高耸挺拔的白杨林之间流连忘返……梭椤沟村民依托特色经济实现富裕的理想正在照进现实。
在希望的田野上,却要老天爷赏饭吃
盘桓于孟津县西北部浅山地区的梭椤沟村,蜿蜒公路,茂密山林,记者注意到,这里沟口狭小,路旁是坡,两边是山,全村户零散分布在狭长山沟内,沟口到沟内最远一户村民家长达4.9公里,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形状恰似个“葫芦”。
梭椤沟东距柏崖山、西依北平山、北枕*鹿山,一条潺潺溪流自西向东汇入*河,沟内悬崖峭壁、层峦叠嶂、风光秀丽……然而遗憾的是,如此美景却恰恰是梭椤沟深度贫困的根源之一,“美景”的另一番解释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三面环山,紧挨*河,发展条件受到生存环境严重局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村头这面粗糙质朴、凹凸有致的土墙,是由3万多个“撂姜”块拼成的。墙顶建有瓦檐,墙面以瓦片装饰,摆有莲花、月亮等造型,再用青砖摆出字体,也正是这堵墙揭示了村民与土地之间的命运纠葛。
梭椤沟村支书王建宽介绍说,山沟南面峭壁,北面丘陵,人均耕地面积虽有1.6亩,可是土地贫瘠,并不肥沃。
“山不山,川不川,穷就穷在了这儿。”据40年*龄、76岁的五组村民谢润夏回忆,贯穿梭椤沟的潺潺溪流实际上曾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发源于横水河,全长约13公里,独源独流注入*河。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们沿着梭椤河修建水渠,使全村百余亩耕地实现自流灌溉,后来河流干涸,水位下降,河渠失修,这幕撩人的田园风光至今难以重现,村民只能“看天吃饭”。
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却要老天爷赏饭吃,种,吃不饱;不种,只能饿着。梭椤沟村民不得不接受“产出比低下”的残酷现实,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元,这也直接导致村内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失,在他们携子外出务工、求学的身影之后,是那条离富裕“理想”越来越远的狭长山路……
理想是条曲折路,理论是盏指路灯
“梭椤沟穷了几十年,要想富,难!”
“困难有多大,决心有多大,我一定要让乡亲们富起来!”
这段对话发生在年4月份,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第一次带着县四大班子到梭椤沟村实地调研,他和村民围坐在村委会门前,足足聊了4个多小时。经过那次座谈后,他主动分包下全县贫困程度最高的上梭椤沟村。
村民对脱贫攻坚信心不足、方法不多,全村40名*员管理涣散,未能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子道路泥泞、电力弱化、管网失修,基础建设薄弱……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令杨劭春也感到忧心忡忡。
此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杨劭春先后28多次往返梭椤沟,每次都带着不同人员,县*府各局*组、扶贫办、乡镇企业等,挨家挨户走访,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制定梭椤沟“特色经济”的脱贫方案,不遗余力抓帮扶。
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梭椤沟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被村民们看在眼里,也积极参与其中,人人出力。据统计,仅半年时间,梭椤沟就铺设饮水管网米,垒砌护坡平方米,修建村道平方米,新建透水混凝土广场、停车场、公厕,每家每户配备垃圾箱,垃圾清零,村庄美化,电力升级,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解剖式调研、手把式帮扶带给杨劭春的最大感触是:梭椤沟的穷根扎进了村民心里,必须突出*建引领,“智志”双扶,才能变“输血”为“造血”。
猛药去珂,除根还得温补。村*支部书记王建宽在上级帮助下,通过抓*的创新理论学习把支部建强,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研究确立了“”发展思路,即“1带”梭椤沟域经济示范带,“1河”优化提升梭椤河原生态景观,“3基地”打造写生、摄影、拓展基地,“1片”自驾游区域,依托梭椤沟的优美风光和古村落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在各级财*的帮扶下,梭椤沟的面貌迅速发生巨大改变。
历来人烟稀少的梭罗沟在去年夏天自驾游启动仪式上,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首批客人——来自洛阳师范学院30名艺术系师生,在风光秀丽的山野丛林之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写生……曾经村民口中“山不山,川不川”的调侃,如今都变成了习总书记的“金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观念一变天地宽,魅力风光变魅力经济
老*员、贫困户谢润夏,老伴去世31年,两个儿子入赘到西安,常年独自一人在家,生活困难。去年,村里修建了图书阅览室,县文化站将谢润夏聘为文化管理员,凭着这个公益性岗位,老谢每年多了元收入。
老谢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呆在阅览室研究古籍,据他介绍,梭椤沟曾经建有北魏孝文帝一座皇家寺院,周围遍治娑罗树,后世误传为“梭椤”。
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得知谢润夏喜欢书法时,自掏腰包从县城为他买了张宣纸,专程送到了他手中。在梭椤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谢润夏被杨书记决心帮村民脱贫的热忱感动了,亲眼见证山沟大变化,他在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下《梭椤沟赋》:“梭椤沟是宝葫芦,内藏乾坤有宝贝……”
记者与老谢交流中也了解到,开裂了数万年的梭罗沟有着不少神话历史传说,整个梭椤沟就像一只巨大葫芦,梭罗河就像倾注其中玉液琼浆,漫山遍野的野枸杞、连翘、蒲公英都是宝贝,最精华的当属“天心地胆”。
当年10月,孟津县*校30余名干部职工来到梭椤沟拓展基地,在崇山峻岭之间通过攀岩、背梯、断桥等科目,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熔炼作风。记者注意到,拓展基地依托山体,既有红色山岩,又有刀削般峭壁,赤橙*白相间,奇特的地形地貌在传说中被称作“天心地胆,长于河南”。
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县领导的帮助下,梭椤沟村支部得到县农商行整村万授信,在全村大力鼓励百姓种植娑罗树,王建宽说:“这些人文历史、地域资源是梭椤沟域特色资源,我们会彻底改变村民恣意破坏山水植被的行为,用资源生态的红利催生保护资源生态的自觉。”
脱贫摘掉穷帽子,还要鼓起钱袋子
梭椤沟改变了环境,环境又反过来改变了人。
梭椤沟三组贫困户王根儿,64岁的年纪在黝黑的皮肤上干涸成了一道道沟壑,正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可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正是因为如此,自己居然成了写生学生的模特,靠着“颜值”在网络走红。
*草帽、微驼腰背、扛着锄头走在金灿灿的麦田,王根儿一上午时间能额外挣到30元的模特费,他说这是他这辈子挣过最轻松的钱。
记者来到王根儿家的窑洞时,他正从县城住院回来,因为患有脑梗、心梗等疾病,医院就医,随身携带的脸盆中全是一包包中药,雪上加霜的是,前不久老伴因患肾结石开刀,医院住了半个月。尽管王根儿申请了低保,参加了新农合,看病费用全部报销,但因病误工所带来的损失,对他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可他现在有信心把这些钱挣回来。
而类似王根儿这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在梭椤沟村不在少数,在村中开了第一号农家乐的王粉玲,满面春风的招呼客人到院中品尝手擀面。
可是在王粉玲的笑容背后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咬紧牙关,老伴年轻时因外地打工时不慎从高空摔落,瘫痪在床,家中失去经济来源,还要照顾病人起居,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去年,王粉玲在县扶贫办帮助下,与村里几个贫困户合伙在自家院里开了农家乐,经济收入立刻有了改观,她在招待完记者及游客后,趁着下午空闲,满脸笑容的骑着摩托车去县城看望两个孙女。
水力轧花机、水打磨、古井,都在无言诉说着历史,令人意外的是,村里繁荣写生教室竟然是一座古韵古色的四合院,村委会每年以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来,再出租作为办公室,游客们还可以到梭椤沟大食堂就餐,丝丝乡愁充盈期间。
记者注意到四合院的门牌上写着“三槐世第”,据村支书王建宽介绍说,梭椤沟多为王姓村民,均系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而来,村民世代勤劳用双手在山沟两侧沟壁上开垦梯田,利用梭罗河水种植灌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连鸟兽也难以立足的山岩上,也被村民攀援沟壁种植了柿树、剌槐等……过去虽然穷怕了,但现在脱贫的决心压倒一切。
盛夏即至,梭椤沟绿茵茵的白杨林下,水晶吊椅、浪漫秋千、木栈道,占据了游客的朋友圈,不少村民都把杨树林比喻成“摇钱树”。杨劭春书记却不这么认为,他用时下流行的互联网说法解释,白杨林只能吸引流量,建立流量池,而增新留粉、得到好评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做好特色服务。
村里新建的手机信号塔,铺设的宽带网络,似乎给村民们提供了一条新路:口才甚好的谢润夏计划到抖音讲“脱口秀”,王粉玲老嫂子准备在旅游淡季加工农产品通过朋友圈售卖,曾在县文化局干过宣传员的郭金明打算继续宣传*的好*策……梭椤沟的百姓们都很忙,因为他们离富裕的理想越来越近。这一切正如诗人流沙河在诗歌《理想》中所述: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作者:时义杰
原标题:《乡村振兴|走在希望的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