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又叫做胆囊结石,是指在人体的胆道系统内形成的结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胆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
据悉,我国的胆结石发病率非常高,几乎每一百个成年人中就至少有十个胆结石患者,而且还会随着年龄明显增加,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胆结石的发病率高达10%至20%。
一、胆结石是怎么来的?
胆结石的发生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当胆固醇和胆汁酸浓度的比例出现改变时,胆汁发生淤滞也会形成结石。
此外,胆结石还和内分泌改变、种族、肥胖、饮食、妊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这些因素都是引起胆结石的重要原因。
内分泌改变:研究表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影响胆汁成分的变化,而中年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通常偏高,导致胆汁内胆酸的含量减少,胆固醇的含量增高。
而胆固醇就是形成胆结石的基础物质,再加上雌激素还能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阻碍胆汁排出,造成胆汁瘀积而容易形成结石。
妊娠期:女性在妊娠期间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多,导致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而形成结石。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使胆囊的收缩能力减弱,胆汁的排空速度延缓,导致胆汁瘀积而逐渐形成结石。
不吃早餐:不吃早餐会使胆汁长时间滞留在胆囊内,导致胆汁的碱度增高,降低胆盐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促使胆结石的形成。
二、患上胆结石,身体会发出这3个警报
胆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和大小,以及有没有阻塞和炎症等。大约有30%的胆结石患者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上腹痛。
腹痛的位置通常在上腹部或右上腹的肋缘下,而且疼痛可能会比较剧烈,每次疼痛时间能持续15~30分钟,可向背部和右侧肩部放射,有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约15%的患者表现为非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剩下5%的患者会出现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暖气、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此外,较小的胆结石容易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平卧时因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导致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
不过,临床上发现,六成的胆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的上腹痛症状,也被称为无症状胆结石患者。
无症状的胆结石由于结石的数量比较少、表面较为光滑、体积比较大,在胆囊内并不会突然将胆管堵住,所以很少会导致急性症状,有的患者甚至终身不发病。
三、6类食物禁忌,四级预防让你远离结石
胆结石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格外注意,在饮食上可以如何预防胆结石呢?
保证规律的一日三餐
一日三餐要按时吃,早餐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食物的刺激下,胆汁才能从胆囊中排出来,如果经常不吃早餐,就会导致胆汁缺乏食物的刺激而滞留在胆囊中,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胆结石。
主食选择
在选择主食时,要尽量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多摄入粗粮、薯类、杂豆等主食。这是因为精白米面中含有的糖分较高,而摄入高糖食物会刺激大量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胆固醇,从而容易形成结石。
蔬菜水果选择
选择蔬菜时没有种类和数量的要求,但要注意均衡,来保证各种维生素的摄入。对于水果的选择,要少吃酸味的水果,比如李子、山楂、杨梅、菠萝、猕猴桃等。
这些酸味水果会刺激十二指肠分泌胆囊收缩素,导致胆囊受到刺激而剧烈收缩,容易引发胆绞痛。多吃柑橘类的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C,能有效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但是不要吃柿子,因为柿子中含有某些容易形成结石的物质,最好不要吃。
肉类选择
肉类食物是诱发胆绞痛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动物胆固醇和脂肪是刺激胆囊收缩最强力的因素,如果大量进食肉类就容易导致胆囊剧烈收缩,如果胆结石将胆囊口堵住了,胆汁无法排出就会导致胆绞痛。
所以,每天摄入的胆固醇量要少于毫克,尽量避免食用内脏、蛋*等食物,可以用鱼肉、蛋清、瘦肉等胆固醇和脂肪低的肉类。
此外,对于胆结石患者来说,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避免吃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重胆囊的负担;避免吃容易胀气的食物,这类食物不利于消化,还容易导致腹胀;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否则会对胆囊造成一定的负担;避免吃太甜的食物,过多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加重病情;避免吃冷食,这类食物会刺激胆囊并容易引起胆结石。
当胆结石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而就医,但是有些胆结石患者却因为平时没有任何的症状而忽略了胆结石的存在,但是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也需要注意,否则危险系数也不低。
无症状胆结石患者虽然有些终身都不会发病,但是大多数早晚都会出现症状,可能会发生在任何时候。无症状的胆结石就像藏在人体内的“定时炸弹”,甚至还可能会悄悄地发展成为胆囊癌,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就算是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也要定期做B超检查,通常是每半年检查一次,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数量等情况,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处理。
胆结石患者的饮食禁忌有不少,一定要引起注意,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也要积极检查,千万不要因为没有症状而忽视胆结石的危害。
参考资料:[1]陈经纬.胆囊结石发病原因与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为何中年妇女易患胆结石》.大众卫生报.-09-16[3]《胆结石无症状也得半年一查》.健康时报.-09-2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