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教育部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TUhjnbcbe - 2023/11/11 20:18:00

日前,教育部追授东北师范大学郑德荣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郑德荣同志学习。

郑德荣同志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共产**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年5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毕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领域教学研究工作,成果丰硕,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他全心全意贯彻*的教育方针,将爱国爱*的家国情怀贯穿教书育人始终,身体力行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为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

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他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突出红色基因传承,明师道、铸师*、讲师德、怀师爱,是严师典范、良师表率和人师楷模;

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60岁退出管理岗位为新起点,潜心育人,笔耕不辍,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学术创新,全身心投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行动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对*的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为表彰先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教育部决定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教育部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

学习他绝对忠诚

执着奋斗的崇高品质

学习他立德树人

敬业奉献的高尚师德

学习他矢志不渝

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

学习他勇于攀登

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胸怀大局

服务人民的品格风范

同时,要求各级教育工作部门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持续加大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发掘和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建设教育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郑德荣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吉林日报》连续3日头版报道,随小编一起来看↓↓↓

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

——追记全国著名中共*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

(上)

郑德荣教授走了。

这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时代风云,激荡变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追寻真理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人才;

△在重病期间,郑德荣依然笔耕不辍,和自己的学生讨论学术论文修改意见。

作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纪老人,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岁之后,他仍然坚持学术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

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对真理的渴求,让郑德荣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

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少年时的郑德荣先后在“奉天”和“新京”求学。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年,还在读大学的郑德荣从国统区投奔到解放区,进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二部短训班学习。在那里,郑德荣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共产*,看到了共产*的干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这些给郑德荣留下了深刻印象。“公木先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个大人物啊,他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时,用口语化讲理论,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让人入耳、入脑、入心。”郑德荣在回忆录里说道。当时给他们授课的还有校长张如心等,用郑德荣的话说就是:都是文化层次相当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的理论,他就坚信不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训班,郑德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述,在马列主义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目标的答案,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

年,郑德荣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学校为了加强马列主义4门课的教学工作,新建立了4个直属教研室,郑德荣被分配到了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从事中国*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那时候起,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刻苦钻研,全身心扑在中共*史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从此,他就与中共*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热爱,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淳朴、真诚、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他的学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书房读书,他家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上,到处都是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红色理论的海洋里。

作为教师,郑德荣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三位一体的,而传道应列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之道。所以,他将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收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自己对*的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得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他经常对学生说,不仅在业务上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且在*治上应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不管在什么样的*治风浪中,都要始终坚持坚定的*治方向,站稳立场,保持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

郑德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工作有多繁忙,身体有多么不好,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层单位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学生劝他,这么小的单位就不要去了吧。可他却说,这是责任,是我们的专业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脱呢?

多年来,郑德荣不仅勤学不辍,还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并通过这些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传播得更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郑德荣提出了很多新论断。他的这些学术观点与中国共产*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更与贯彻执行*的路线方针高度一致。

在郑德荣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博士生邱潇一直陪在左右。“郑老师对*有着无限的忠诚,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员,在方方面面总以一名共产*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邱潇说。

一件件小事被他的学生和同事翻了出来。

年,郑德荣因公到西安出差,想借此机会看一看大雁塔,就利用周日乘车前往,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张4分钱的车票撕掉。他是怕和其他的车票弄混了,报销出现问题。

*法学院*委书记齐仁庆说,有一次,郑德荣的亲属想用他的医保卡买点药,却被郑德荣严厉地训斥了,“公私分明,*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随便开这个口子。”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郑德荣一直被结肠癌折磨着。可就是这样,他也很少缺席过*法学院的*支部活动。考虑到郑德荣的身体情况,很多同事劝他不用亲自出席活动,让学生代替参加就好了,可郑德荣坚决不同意:“参加*支部活动,这是一名*员的基本职责。”

*法学院团委书记吉喆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郑老师心里只有*和科研事业。他告诫前来探视的弟子要‘不忘初心’……”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郑德荣既是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始终高举旗帜跟*走,穷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

(中)

“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他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生事业

他是中共*史学科的一面旗帜,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

为了掌握学术动态,郑德荣教授坚持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而且还记读书笔记。学习成为了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而这习惯贯穿了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创新。郑德荣教授致力于中共*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观点。撰写出多部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毛泽东思想史稿》,就是郑德荣与*景芳、陈一华合著的,这部书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地位,修订本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确定为中央*治局委员理论学习的配发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共*史博士点是全国高校最早的3个中的一个,郑德荣是这个博士点的奠基人。他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影响也颇为深远:首次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渊源来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方面。郑德荣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最早一部创立概论体系的著作,至年9月已印刷13次。郑德荣一生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均有藏书。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郑德荣都不遗余力地提出富有创建的重要意见。他曾先后主编教材4部,所编教材层次多、档次高、发行量大。郑德荣的《中国革命史教科书》是供全国高师院校专用的教材;《中共*史教程》是卫星广播教材,荣获吉林省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优秀成果奖;《国共*权十年对峙史》是国家教委“七五”文科教科书编选计划项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征订的教材。《中国共产*历史讲义》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发行量达百余万册。

在学术论文中,郑德荣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还开拓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他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是毛泽东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号角,向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成为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并贯穿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

尽管早已成就卓越,尽管年事已高,然而郑德荣却从未停止过学术创新的脚步。年,建*90周年,郑德荣85岁,这一年他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3篇;年,*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2岁的郑德荣又申报了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今年是马克思诞辰周年,93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纪念文章,并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理论研讨会”。郑德荣的学生刘世华说:“不仅是带病准备论文,就在病逝前不久,医院里,拔掉吸氧管,听学生给他读这篇论文,边听边提修改意见。”

……

“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他毕生明师道、铸师*、讲师德、怀师爱,用真情、真心、真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忠诚、为*分忧、为*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作为东北师大*史学科学术带头人,郑德荣潜心育人,使东北师大*史专业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承担了多层次的繁重教学任务和一些重点项目的科研任务,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学科,成为教育部培养高校*史、革命史教师的基地。由他主持的在原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以中共*史学位点为依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系所结合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有较大影响力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在年国家教委组织委属院校个研究机构评估,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名列第一。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郑德荣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郑德荣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他引导研究生掌握前沿、吸收新成果、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培养鉴别评析学术成果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文献,扎根于第一手资料,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已经成长为教授的姜淑兰,对导师郑德荣的治学严谨记忆犹新。8年,她与导师合作给《光明日报》撰写了一篇论文,尽管文章不到字,但郑德荣却不厌其烦地修改了十几稿;郑德荣的学生、博士生导师高地仍然记得每次同学们和老师聚会,他都会把自己一年来发表的论文带给大家看,往往有十几篇之多。看到高龄的老师还在勤耕不辍,同学们都不敢稍有懈怠。

郑德荣不仅对研究生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丝不苟。由于学识丰富,他的教学善于联想和富有启发性,上课脱稿讲授,使课堂生动深透,充满了思想和新意。他还独创了“提示、讨论、小结、作业”四段授课法,使博士生处于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良性循环之中,培养了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他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郑德荣尤其关心学生们在*治上的成长,他努力结合专业提高学生的*治鉴别力和*治洞察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治立场和*治方向。郑德荣常说:“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史的博士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性原则和道德情操。”正是基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郑德荣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教育理念始终与*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在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郑德荣都不会讲授专业知识,而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治教育,要求学生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毕业时,还反复叮嘱学生要认真对待工作,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郑德荣将爱国爱*的家国情怀和*性原则贯穿学生培养的始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忠诚、为*分忧、为*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郑德荣严师般的教导和慈父般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无限的信任和爱戴,也令学生们自觉地努力学习、成长成材。郑德荣60岁之后开始培养博士生,30年间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人才。

由于教书育人业绩卓著,他获得吉林省优秀共产*员荣誉称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奖,并被授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模范、省荣誉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下)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郑德荣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生命意义的更多可能

在大多数人心中,60岁本应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岁,但是郑德荣却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培育后学、资*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追随着郑德荣严谨求实、勤奋求索的人生足迹一路回望时,他老而弥坚、终身奋斗的精神品格,如出征号角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走进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很多曾与郑德荣共事过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郑德荣60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愿”:“我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也就是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90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

老而好学,耄耋勃发。年岁的增长非但没有让郑德荣的学术科研节奏放缓,反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新见迭出,成就斐然。

74岁时,郑德荣完成了吉林省委宣传部宣传文化基金项目《郑德荣自选集》,收入选集的这些论文不仅涉及领域多、各成系列,而且有很多论文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和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受到*史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还出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书,该书是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12卷之一,获1年国家图书奖。76岁时,出版了《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该书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的纪念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百部重点图书之一。*史学家龚育之高度评价该书具有“跨度广、容量大、视角新”“新意迭见、情感激扬”的特点,“堪称集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精品之作”。该书获第六届吉林省*府优秀图书奖。77岁时,出版了《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一书……

70岁以后,他撰写的《中国共产*领导的两次历史巨变比较研究》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一文入选全国纪念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中国特殊国情、特色道路与现代化》一文入选教育部纪念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共产*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为视角》一文入选全国纪念中国共产*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理论研讨会;《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揭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理论研讨会……

1年,郑德荣以饱满的*治热情积极投身纪念建*80周年活动。作为宣讲团成员,他不顾盛夏酷热,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作了12场宣讲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2年11月,郑德荣作为吉林省委学习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为宣传好十六大精神,他反复研读十六大报告,虚心参加省委组织的集体备课,并赴松原为全市干部群众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宣讲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受*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

△不忘初心,耄耋勃发,郑德荣像战士一样坚守着阵地。

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让郑德荣成为学术上的“常青树”。

每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原因让他毕生求索、沉浸于*史研究工作中的时候,郑德荣回答:“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和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话语中饱含着郑德荣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郑德荣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史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年末,郑德荣患病住院做了一次手术,87岁的他只休息了三四个月,就又回归到学术科研工作中。

年,郑德荣被确诊为结肠癌,还患有肾结石。在肾结石手术后半年,又要做结肠癌手术。大家都担心近90岁高龄的他是否还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他却开玩笑地说:“手术无非是像女性剖腹产一样,在肚子割一刀,女子都能承受,何况男人?”

郑德荣术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伤口又产生排线反应,内部化脓,医生嘱咐需要好好休息和治疗。但他当时在申请国家课题,根本停不下来,尽管学生们轮番劝说,他也只是口头答应,却依旧奋战在治学科研上。

年10月,术后的排线反应更严重了,他不得不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治疗。这段时间他受了很多皮肉之苦,但他依旧坚持治学。医院的途中,他总会和学生交流新的发现与见解。

他总说:“每天也就吃药,连针都不打,干嘛不让人看书做文章?这样的静养一点都不舒服。”到了后来,他强烈抗议,并让学生从家里给他捎去《邓小平时代》《毛泽东年谱》等书,才稍微缓解了急迫的心情。

年年底,医院同意郑德荣出院,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我早就好了,终于可以回去继续看书做学问咯。”

年春天,他病情出现反复,在医生的严厉叮嘱下,他终于不得不给自己的工作做减法:上午办公,下午休息。但就算如此,他每次在上午给学生授课时,总会得意地告诉学生,他清晨4点多就能起来备课,并且又开始构想新文章了。

年3月中旬,学校要准备一份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的论文,那时候郑德荣刚出院,身体还很虚弱,写字都没劲儿,却坚持在家手写了9页论文。然后他念,学生打字,用了一个多小时。其实那时他强忍着肺部的疼痛,却佯装没事。

年4月17日,这时的他已经处于癌症末期了,癌细胞已转移到全身,那种巨大的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他心中却还惦记*的事业。有关部门对他写的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的论文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在吸氧了,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修改,但他却拔掉吸氧管,让学生念给他听,边听边提修改意见。

5月1日,也就是他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

5月3日,郑德荣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国共产*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作者

刘怀米韵熹任爽缪有银毕雪

来源

通讯整理自《吉林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部追授郑德荣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