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器官,实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胆囊位于右上腹,负责胆汁的浓缩与储存,对食物消化尤为重要。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分泌胆汁,这些胆汁会通过胆管被输送到胃肠道,从而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特别是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而在非消化期间,即没有进食的时候,胆汁会被暂时储存在胆囊中。然而,胆囊结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超重和肥胖也被证实为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
01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及后果
胆结石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包括女性、肥胖者、40岁以上的成人以及孕妇。这种结石问题不仅局限于胆囊内,还可能出现在胆管中,甚至肝内胆管。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胆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后者通常由胆囊内的结石移入胆管引发。这些结石可能导致胆管阻塞、黄疸、腹痛以及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后果。此外,肝内胆管结石也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感染相关,甚至存在癌变风险,如发展为肝内胆管癌。
02小结石的风险和治疗选择
小结石由于其体积小,更容易从胆囊移入胆管,进而引发胆管阻塞,导致严重后果。同时,长期无症状的结石(静止性结石)也存在癌变的风险。在面临保胆还是切除的选择时,我们需考虑胆囊的功能。胆囊不仅具有收缩功能,还是胆道系统的重要动力器官。胆囊切除后,胆道系统的动力平衡可能被打破,还可能导致肠道内容物返流至胆管,增加感染和肝内胆管结石的风险。然而,对于某些胆囊结石而言,其危害可能相当大。若遇到此类情况,且胆囊功能评估显示胆囊已失去原有功能,那么保留胆囊可能不再必要。
对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若结石位于肝内胆管,由于其极易复发,患者可能面临多次手术的风险。针对此类情况,经脾经肝穿刺技术可被采用,通过建立人工窦道进入肝内胆管,借助内镜进行结石的取出。然而,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始终是关键。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是首要的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并寻求权威专家的治疗建议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