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胆石症”,疗效较好,临床报道亦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从临床疗效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思维上做一些探讨。
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其长处,然单方单药并非不易之法,欲提高其疗效,临床上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01病位问题石结于胆,但就胆石症的证候表现看,基本病位是肝胆脾胃。
胆受肝之余气,其“贮”(贮藏胆汁)与“疏”(排泄胆汁)需要肝的协调作用,而其“疏”又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
因此,施治用药的归经应以肝胆脾胃为主。
影响“疏”的常见因素是“郁”,因此,所选药物又应注意灵通疏达,勿妄用呆滞壅补。
02“排”与“调”的问题石结于胆,排之似无疑义,但“调”更重要。
“调”,在胆石症的治疗中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者,通过“调”而消石;二者,通过“调”而杜绝石之再生。
此处所言之“调”,指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衡状态,“调”中即寓有“通”。其间,调畅气机又是重要环节。
03关于结石问题西医学关于结石形成原因之论述,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从中医理论中认识结石对指导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结石可以说是一种继发病因,它同时是一种病理产物,其中凝聚着痰、瘀、浊。
因为,结石是“块”,从中医观点看,有“块”即有“瘀”,这从胆石症引发的疼痛表现上也可以得到佐证。
有“块”即有“痰”,这从体肥之人易罹患结石症中也可得到佐证。
血之“浊”是形成结石的主因,而形成的结石又是一种浊物。
因此,从治疗学角度看,痰、瘀、浊可以说是结石的本体。
还可以想见:血之“浊”可因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原因发生,而数者就是结石症产生的基本因素,结石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加重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因果之间互相影响。
04关于辨证论治问题胆石症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曾接诊数例因忽视辨证而过用苦寒攻逐伤及脾胃的胆石症患者,结石未去,它证又起,值得注意。
有的同志提出某些胆石症患者“无证可辨”,诚然,有的患者确实无明显主诉,但并不能认为无证可辨,因为“结石”就是“证”的一个因子,针对“痰、浊、瘀”施治就是一种辨证。
如笔者受硝石矾石散启发,曾试治一例无明显主诉的胆石症患者,收到结石消失的效果。
方用芒硝、明矾各等分为末,装胶囊中,每服3克,大麦粥送服,间断服药3月余而收效。
基于以上考虑,依据胆石症的常见表现,临床常以柴胡、茵陈、赤芍、木香、枳壳、郁金、清半夏、丹参、茯苓、泽泻为基本方。
胆热或湿热内盛者,可酌加*芩或金钱草、龙胆草;伴便秘腑实者,加大*(但注意勿使过之);脾虚湿困明显者,加扁豆、薏苡仁。
使用时尚需注意,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比例。如柴胡、芍药的使用涉及肝的“体”和“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二者用量孰轻孰重。
其他,如调气的木香、枳壳、郁金;针对“痰”的郁金、清半夏、茯苓、泽泻;针对“瘀”的丹参、赤芍;针对“浊”的茯苓、泽泻等亦可据证而选用。
张正浩教授、主任医师坐诊时间:周日上午
从事对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五十余年,积累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溃疡病及肝胆疾病,其他疑难杂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风湿性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慢性肾炎、失眠等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