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乐亭县古河乡石桥头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男主人在厂里上班,女主人操持家务,照料家人。然而,村里人却对这个家庭做出了高度评价:夫妻和睦、婆媳融洽、教子有方。这就是在河北省妇联组织开展的寻找年度“最美家庭”活动中,荣获“最美家庭”称号的杨艳环家庭。
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杨艳环和丈夫张志坚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给老人以最大限度的照顾和陪伴。张志坚工作单位离家远,经常不能回家,家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落在了杨艳环的肩上。一天夜里,年近八旬的公公因大面积脑出血,陷入深度昏迷。医生说,继续抢救希望渺茫,即便醒过来,也将完全不能自理。杨艳环没有犹豫,当即签字急诊手术,当即取出4万没到期的存款全力救治老人,守在重症监护室外寸步不离。老人住院期间,医院陪护。母亲担心儿子的工作,非让他赶紧回去上班。张志坚劝慰老人说:“上班赚钱不就是为了一家生活得更好么?您二老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不在身边,那挣这个钱还有啥意义?”手术后,老人并发肺部感染,需要非常精细的家庭护理。为此,杨艳环为老人准备了防褥疮的护理床、电动按摩仪和料理机,每隔1-2小时就为老人拍打肺部排痰,每一餐都用料理机把食物打成流食喂老人吃下。在一家人精心护理下,老人病情稳定了,但情绪却变得喜怒无常。杨艳环便给老人讲外面的趣事,每天用轮椅推着老人沿着乡村小路转一转,让老人缓解心情。张志坚回到工作岗位后,每天都会和老人视频通话,经常下班后奔波多公里回家陪伴照顾老人,第二天又起大早回到单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老人已经出院一年多了,病情十分稳定。
“百善孝为先,顺为孝。要尽力顺从老人的意愿。”杨艳环说,两代人许多观念不同,但我也从不与他们争对错。婆婆愿意吃粗粮,她就磨好玉米面买来小米;老人不舍得丢弃旧物,她就学他们节俭些;婆婆会拧墩子,她就想办法弄来麦秸、黏高粱叶和蒲草,跟婆婆学拧墩子,把成品送给民俗馆和爱好民俗的朋友们收藏。朋友们带话来感谢婆婆,婆婆总是特别开心。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杨艳环夫妇俨然是儿子张路航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向父母“靠拢”。老师和同学们对路航的评价是:勤奋上进、正直善良、开朗乐观。高中期间,路航因为品学兼优,先后担任生活委员和班长。学习中,他努力刻苦,年年被评为“学习优秀生”;生活上,他关心同学,积极组织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等。每到假期,在其他孩子休闲放松的时间,路航都会陪着爷爷奶奶,和爷爷聊天讲故事,给爷爷喂水喂饭,端屎接尿。奶奶患有心脏病和胆总管结石,有一段时间,身体很不舒服,正巧路航放假在家,他照顾了爷爷再照顾奶奶,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但他没有丝毫抱怨。
杨艳环是一名巾帼志愿者,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凡是村里组织文化宣传、清扫卫生等活动,她都积极参加。疫情期间,村里展开防控部署,设卡值守,在村民中征集志愿者。杨艳环第一时间报了名,和其他志愿者们轮流在进出村路口值守,参与排查、消*、测温和登记等工作。有一次,杨艳环冒雪在卡点值守,一辆黑色轿车驶过来。车上下来两个人,“你们执勤冷不冷啊?辛苦啦!”杨艳环从两人说话的语气中隐约感到是上级领导,但她照常测量体温,给轿车消*,并向村书记打电话报告情况。后来,才知道是乡里领导前来检查工作。母亲的种种行为都被路航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她值守的这段时间,路航几乎承担起了照顾爷爷奶奶的全部重任,才让母亲得以安心工作。
让家庭弥漫书香杨艳环痴迷读书和文学创作。不论农活多忙多累,看书读报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也带动起整个家庭的书香氛围。闲暇时,杨艳环会把家长里短随手记录下来,念给公公婆婆听。时间久了,两位老人也爱上了看书读报。在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灯下,杨艳环醉心创作;婆婆趴在炕上翻看字典一笔一划写下生字;丈夫和公公则在一旁翻看报纸低声交流。在这种氛围之下,路航更是成了一个小书迷,在他的房间里,整齐地摆着几百本读过的书。有一次,杨艳环和儿子共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还获得了三等奖。一家人一起读书的场景,给杨艳环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灵感。她根据一家三代共读情景写成的《我家的读书趣事》,获得了年唐山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全民阅读办公室联合组织的农民读书征文一等奖。杨艳环的婆婆耳朵有点背,但思路非常清晰,杨艳环乐于倾听,婆婆经常成为她文学作品中的主角,这让婆婆非常有成就感。疫情防控期间,她采写的《雪过天会晴,春已在路上》等多篇乡村抗“疫”作品,在人民网、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等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刊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也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文/杨柳青张双姐